無縫鋼管廠家闡述觀點:房企轉型“遠水難解近渴”
無縫鋼管廠家表示:對于國內房地產市場拐點的到來,各大房企早有準備。
今年以來,各大房企掀起了更名潮:5月,朗詩地產更名為“朗詩集團”;3月,時代地產更名為“時代中國”;5月,中航地產更名為“中航善達”;7月,龍湖地產更名為“龍湖集團”;11月,萬達商業地產更名為“萬達商業管理集團”;合景泰富地產更名為“合景泰富集團”;8月,萬科旗下的深圳萬科房地產更名為“深圳萬科發展”……
更名潮折射的是房企轉型的決心。以萬科為例,自2018年提出房地產行業進入“白銀時代”以來,萬科加大了向城市生活服務商的轉型力度,長租公寓、商業開發與運營、物流倉儲服務、教育和養老等業務均獲得長足發展。郁亮在今年的股東大會上就表示,“萬科(未來)還是地產公司嗎?不應該是了吧,如果是也會慘淡經營?!?/p>
不過,從目前來看,非房地產業務在房企總體收入中的占比絕大多數不足10%,且大多數屬于長遠布局,利潤率更是沒法跟房地產業務相比。而眼下國內房地產拐點已經來臨,“遠水解不了近渴”的情況下,大多數遭遇壓力的中小型房企的當務之急是收縮業務戰線,開源節流,抵御行業寒冬。
比如,連續兩年被評為“最佳雇主”的旭輝集團于11月初發布了《關于全集團全面開展“開源節流、瘦身行動”工作的通知》,在辦公租賃、車輛配置與運營、辦公能耗、差旅費、招待費、會議活動等8個方面進行“節流”。例如,差旅費方面,要求全集團全員經濟艙出行、全員住宿標準降低一個等級,明年差旅費人均降10%。
再比如華夏幸福,最近一段時機,一是公司控股股東以137.7億元的對價轉讓19.7%的股權,引入平安資管作為戰略投資者;二是盤活存量土地,轉讓給萬科70%左右的京津冀地區存量土地,一方面回收現金,另一方面分享開發收益;三是進行架構調整,比如將小鎮業務和產業新城業務合并。